細菌性痢疾的中西醫臨證註意
中醫治療細菌性痢疾宜根據證型的不同選用方藥,同時臨證時應註意隨癥情加減。通常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飲者,加白頭翁、黃柏、秦皮、丹皮;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膩者,加茯苓、蒼術、厚樸、陳皮;痢下鮮紅者加地榆、苦參、丹皮、側柏葉、赤芍、紅藤;滑腸脫肛者加黃芪、升麻、柴胡、烏梅;噯腐反酸、腹脹明顯者加萊菔子、麥芽、焦山楂、焦檳榔。
在痢疾的治療中,應重視清熱利濕解毒和調氣行血,忌過早補澀、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
普通型細菌性痢疾單獨采用中藥治療其療效較好,對於疫毒痢等重癥細菌性痢疾,因其死亡率較高,宜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以提高臨床療效。
在清潔腸道的基礎上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細菌性痢疾療效較好,臨床可根據情況選用。
抗病原治療是治療細菌性痢疾的主要措施,應當選用對菌株敏感的藥物或參考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藥物。要註意選用易從腸道吸收的口服藥,對於病情較重者可根據情況肌內註射或靜脈滴註用藥。用藥劑量應充足,用藥3日後如無效再改用其他藥物,不必頻繁更換,療程不宜太短,通常應治療5~7日。
急性細菌性痢疾應臥床休息,要註意飲食調理,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清淡易消化食物為宜,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勿進牛奶。
有脫水現象者可給予口服補液鹽溶液或靜脈滴註液體以補充丟失的液體和電解質,補液量視脫水程度而定。代謝性酸中毒者酌情給予堿性液體。要註意對癥處理,腹痛裏急後重顯著者可給予阿托品口服等。
病情重之中毒性細菌性痢疾患者死亡率較高,應積極進行搶救,除抗病原治療、降溫、對癥治療外,還應進行抗休克等治療,若有必要還可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救治。
慢性細菌性痢疾宜采用綜合性治療措施,如抗病原治療、處理腸道菌群失調、處理腸功能紊亂等,同時還應治療並發癥。
下一篇:僵蠶的藥用價值
擴展閱讀: 反酸 陳皮 茯苓 休克 萊菔子 黃芪 山楂 腹脹 痢疾 脫肛 赤芍 細菌性痢疾 丹皮 黃柏 苦參 烏梅 麥芽 紅藤 清熱 焦山楂 腹痛 蒼術 柴胡 並發癥 酸中毒 中毒 牛奶 舌苔 脫水 中藥 解毒 急性細菌性痢疾 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 臥床 側柏葉 死亡率 口服補液鹽 檳榔 口渴 灌腸 飲食調理 小便 降溫 腸道菌群失調 消化 濕 地榆